截至2024年底,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4.44亿千瓦,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43.14%,较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5413万千瓦,同比增长3.8%。
但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之比由2007年的77.73%下降到2024年的44.14%。
煤电11.95亿千瓦、同比增长2.6%,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5.7%,同比降低4.2个百分点。
全年火电发电量达63437.7亿元千瓦时,占总发电量(94180.6亿千瓦时)的67.36%,是我国最大电力来源。
总体来看,我国火电由不到一半的装机容量贡献了近70%的发电量,由此可见,在未来及相当长的时间内,火电作为我国电力供应的“定海神针”,在我国电力及能源保供中扮演着“压舱石”的关键角色。
水电作为常规电力中唯一的可再生能源,2024年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,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。
截至当年底,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.36亿千瓦,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13.02%,较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1378万千瓦,同比增长3.2%。
抽水蓄能装机规模5869万千瓦、同比增加753万千瓦。全年水电发电量14239亿千瓦时,占发电总量的13.53%,仅次于火电,排在第2位;
在双碳目标和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,水电以其稳定、清洁的特点,成为我国清洁能源供应的可靠保证。
截至2024年末,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.21亿千瓦,同比增长18%,其中陆上风电4.8亿千瓦,海上风电4127万千瓦,在全国电力装机中排在第3位。
全年新增装机容量7982万千瓦,同比增长6%,其中陆上风电7579万千瓦,海上风电404万千瓦。
2024年,全国风电发电量991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6%,仅次于火电和水电,排在第3位;
截至2024年末,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8.86亿千瓦,同比增长45%,排在火电之后,位居第2位,其中集中式光伏5.11亿千瓦,分布式光伏3.75亿千瓦。
全年光伏新增装机2.78亿千瓦,同比增长28%,其中集中式光伏1.59亿千瓦,分布式光伏1.18亿千瓦。
全年光伏发电量达到8341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44%,但仍落后于核电的发电量,排在第5位。
全年发电利用小时数为1211小时,发电上网利用率96.8%,较上年有所降低。
2024年是我国核电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一年,全年新核准11台核电机组,为历年核准数量之最,连续3年核准机组数量超过10台;
在运、在建和核准待建核电机组共有102台,总装机容量1.13亿千瓦,连续2年位居全球首位。
截至2024年末,全国运行核电机组共有57台(不含台湾地区),额定装机容量为5943.17万千瓦。
全年累计核电发电量为4451.75亿千瓦时,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.72%,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.73%,超过太阳能发电量,排在第4位。
由此可见,我国核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的比例不到2%,但发出的电量接近全国总发电量的5%。
截至2024年末,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99万千瓦,其中2024年新增装机185万千瓦,同比增长4%,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。
全年生物质累计发电量2083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5%。虽然我国生物质发电与其他几类电力相比微不足道,但基于生物质的新生态能源系统正在建成,已初步形成了以发电为主,生物天然气、清洁供暖等非燃料能源电能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。
据权威机构研究数据显示,我国生物质能开发潜力约4.6亿吨标煤,目前实际转化为能源的还不足0.6亿吨标煤,发展潜力较大。
2024年,我国新型储能延伸了2023年强劲发展的态势,又一次实现了翻番。
截至2024年底,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/1.68亿千瓦时,较上年底增长超过130%。
而新型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成为市场占比最高的储能技术,占储能总装机的55.2%,其他依次为熔融盐储热(占比0.8%)、压缩空气储能(占比0.6%)、液流电池(占比0.4%)。
尤其要指出的是,2024年是我国新型储能取得突破的一年,全球首座300MW压气储能示范工程“能储一号”全容量并网,严寒地区首套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共享储能电站正式投产,首座独立飞轮储能电站成功并网等,从“一花独秀”到“多点开花”。
截至2024年底,我国绿氢项目已建成100余个,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12万吨/年,较2023年底实现翻倍;已建成加氢站540座,数量居全球首位;
兆瓦级质子B-sport B体育官方网站交换膜氢电一体化站、电氢耦合直流微网、海岛氢利用等示范陆续建成,氢储能核心装备正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;
国网安徽六安氢储能电站实现4小时调峰响应,度电成本降至0.42元,较锂电池低18%;
累计规划建设绿氢项目超过400个,电解槽需求达到72吉瓦,规划绿氢产能突破800万吨/年。